改革驶入深水区,离不开法治护航。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法治型党组织为引领,深入推进法治苏州创新实践,着力构建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格局,努力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苏州治理创新的重要依托、苏州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苏州文化精神的重要特色、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今年9月,苏州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3~2015年全省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站在新起点上,“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鲜明主题,为我们精准勾画出未来五年发展的清晰蓝图。护航“两聚一高”,苏州政法系统该干什么、怎么干?对此,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俞杏楠要求,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肩负平安苏州责任,推进法治苏州建设,高水平全面推进苏州政法工作,努力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主动服务
以司法之剑护航创新发展
苏州贝昂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多项发明专利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该公司在近两年内就知识产权维权打了三场官司,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公正审理,最终使该企业赢得诉讼,公司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冉宏宇说,研发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碰到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在所难免,法院公平公正裁判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苏州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但与之对应的,是知识产权纠纷数量“水涨船高”。据了解,过去两年内,全市法院知识产权一审结案数、专利纠纷案件数等均居全省前列。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已受理知识产权案件2893件,较去年全年上升44%。苏州法院公正高效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赢得了企业的一致认可。
“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叶兆伟介绍,全市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尤其把最能体现自主创新的专利、商业秘密保护作为司法保护重中之重,以司法之剑护航创新发展。
为更好地适应创新发展需求,全市法院积极打造以知识产权审判为主的服务创新经济平台,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发明创造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审判‘三合一’改革试点”“推行跨区域划片管辖”等工作相继开展,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目前,除市中级人民法院外,我市有7家基层法院设立了知识产权法庭,数量和密度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在全市法院审结的知识产权案件中,已有11起案件入选“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和“江苏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成为法院系统审理类似案件的重要参考。
在办好案件的同时,全市各级法院积极搭建平台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招”,不仅与留学人员创业园、“胥江一号”文化产业园开展“和谐共建”,还挑选吸纳15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外向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司法保障网络。
同时,积极开展“法官能为创新做什么”等主题活动,主动走访高新技术企业,了解创新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在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导下,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设立了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的上线,给了我们更多的底气,让我们觉得创新的时候,有人在保护我们的成果。”园区一家机器人技术公司行政总监这样说。
天罗地网
全方位维护改革发展稳定
不久前,吴门桥派出所接到报警:有市民在金塘菜场门口被扒窃一部手机。民警到场后,调取视频监控确定了嫌疑人。不到一分钟,路面巡防队员的手机上就收到了嫌疑人的图像信息;两天后,当嫌疑人再次出现在监控中时,指挥员通过调度,指挥路面巡防力量,不动声色中完成了合围,嫌疑男子许某当场落网。
“姑苏区老住宅、老新村、背街小巷多,与新城区相比,视频监控体系的整体建设略有不足。”姑苏公安分局指挥中心主任张志坚介绍,为完善保民平安的城市“天眼”,分局积极推广实用的“技防小产品”,2015年为17个老新村的26个出入口建设了“小区道闸系统”、在商店商铺等重点部位新装1436台摄录一体机、在大型商贸区等重点区域新增600路高清监控。
不断完善的视频监控网,让巡防力量投放更加精准,深度应用的犯罪预测系统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一道看不见的“防火墙”,让巡防工作“先知先觉”,提前布防。而随着“微警务”的质效提升,巡防警力“抓现行”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2015年至今,分局现场抓获的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达68人。
街头随处可见的巡逻警车全天候待命,分布在城市上空的45万只监控探头时刻捕捉蛛丝马迹,信息传输分秒必达的“微警务”将分散的信息点串联成网,苏州独有的“立体化大防控体系”,时刻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平安祥和。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违法犯罪警情同比稳中有降,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12.3%,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抢骗”案件同比下降13.7%,刑事案件破获数和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分别同比上升16.1%和5.1%,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平安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更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提。”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李京生表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强化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和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两个关键抓手,努力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根据部署,目前全市公安机关正在打造以社会面巡逻防控网、公共安全智慧防控网等“八张网”为核心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点实施实战指挥能力、巡逻防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破案攻坚能力提升工程等“八项工程”,结合不断整合的社会资源,构建一体运作的立体化巡防格局。
改革创新
打造升级版平安苏州
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近年来,全市政法机关把防控风险、服务发展和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全力为升级平安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保驾护航。
今年7月1日,8艘装载垃圾的船只从上海行驶至江苏省太湖强制隔离戒毒所码头停靠,欲将大量建筑垃圾倾倒至戒毒所内废弃宕口堤岸,被群众举报。经调查,自6月15日以来,昆山市锦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已陆续向该宕口倾倒垃圾2万余吨。
案发后,我市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调查,引导侦查取证,与此同时,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也介入展开调查。最终,该案中2人因涉嫌污染环境罪、1人因涉嫌诈骗罪、1人因涉嫌滥用职权罪、1人因受贿罪被批捕。
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服务大局的重要切入点,重拳出击,不断深化沿长江、环太湖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司法与行政联动保护太湖,同时开辟信息专送通道、专线电话、环保邮箱,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数据库,对重点单位予以重点监管;对污染事件,通过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支持提起公益诉讼或直接提起公益诉讼,依法打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刑事犯罪,突出查办监管中的职务犯罪,努力用司法手段保护苏州生态环境。
2015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查办环境保护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6件、16人,起诉环境污染案件48件、94人。在生态环境等公益领域开展检察调查93次,以督促履职、支持起诉等形式办理公益类案件25件,以原告身份直接提起公益诉讼2件,同时推动了基层环保公益组织、环境修复基金等的设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昆山模式”“苏州生态环境保护检察调查机制”分别被环境保护部和中国法学会评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优秀事例。
“苏州水乡孕育了城市文化,也同样濡染了检察官。通过检察监督,多措保护水乡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君悦对此信心满满。
法治惠民
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高水平的法治保障,特别是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是“七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七五”普法。市司法局局长朱正在“七五”普法启动仪式上提出,以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为新的起点,以法治惠民为核心,以法治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融合创新为动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在今年7月举办的苏州市第三届法治文化节中,全市各地组织法治公益广告征集、“以案释法”案例征集暨巡回宣讲、法治微小说大赛、法治原创歌曲大赛等十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到了尊法、学法、用法、守法、普法活动中来,让他们欣赏到更多的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法治氛围。
在深入开展传统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我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普法利器,运用门户网站、户外显示屏、公交TV、地铁视频、手机终端等载体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传播,逐步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互联网+普法”品牌。其中一款名为“e 同说法”的手机App,不仅可以查询全市所有法律服务机构,还可以实现与律师的即时在线互动,得到不少年轻用户的青睐。
与此同时,市法宣办联合10家社会新闻媒体和26家成员单位,组建全市新媒体普法联盟,结合各类主题宣传月、宣传周,与市禁毒办、市地税局、水利局、安监局、民政局、慈善总会等单位和部门共同举办了“e同禁毒”全民禁毒知识网络大赛、税收法律知识竞赛、“学水法知水情”知识竞赛、“守护生命”安全知识大赛、《慈善法》知识竞赛等“指尖普法”活动。
全市深入推进第八轮“关爱民生法治行”活动,组织各地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落实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司法保护机制、青少年法制教育创优提升工程、反通信网络诈骗中心建设、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试点、食品安全快检工程等法治惠民实事项目100多个,实现了项目筛选由群众点题、项目实施受群众督查、项目成效让群众评判,让群众对法治苏州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