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完善临床用血保障机制 提高血液储备和应急能力
2023-04-27 21:11:00  来源:检察日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这为我们扎实做好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我深切感受到血液对于医疗机构救治患者的重要性,临床用血紧张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安全。在临床工作中,我时常要面对治疗中的用血难题。为此,结合本职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完善临床用血保障机制提高血液储备和应急能力的建议》。

  我发现,虽然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但血液资源紧缺现象在当前仍然比较突出,同时存在着季节性、阶段性的加重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和阻碍了正常的临床治疗。有资料显示,2013年至2017年,我国血液年平均供给增长率为4%至5%,但血液年平均需求增长率为10%至15%。2017年,我国血液供给总量为2400万单位,血液需求总量为2500万单位,从增长速度和绝对量来看,我国的血液供需关系始终处于紧张平衡的状态。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血液资源紧缺现象更为明显。有关研究统计,2020年2月,全国多地献血总量较同期下降约67%。2022年12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全国多地中心血站发出血液库存告急的求助。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国血液供应总量相对不足。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无偿献血总量为2855万单位,献血人次增长至1674.5万,千人口献血率12‰,而一些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是45.4‰,其中丹麦最高,为67‰。尽管我国无偿献血总量在逐年增加,但相较欧美国家献血率仍然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医疗机构数量及规模快速增长,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飞跃进步,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与此同时,临床用血量也在快速增长。相较于14亿总人口基数的医疗需求而言,我认为,献血总量的增长尚不足以补充血液需求量的增长。同时,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已达到78.2岁。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这部分群体就医需求非常大。我认为,输血作为一项临床治疗重要技术,我国用血需求量仍将持续加大。目前,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1998年制定,其中规定了年龄18至55岁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献血间隔时间为6个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体力、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和频频出现的血源危机,我认为有必要考虑重新修订献血法,进一步释放适宜献血人群比例。

  为进一步完善临床用血保障机制,提高血液储备应急能力,我建议采取以下方式:第一,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放宽健康公民义务献血年龄16至65岁,采集的间隔时间缩短至3个月,强化用血保障,推动和保障血液工作健康发展。第二,加强无偿献血科普宣传,加大义务献血政策激励,打通义务献血人在献血与用血之间的“梗阻”,调动健康公民义务献血的积极性。第三,增强献血工作社会公信力,规范血站、血库的管理流程,完善监督机制,保证群众的知情权。第四,健全完善全国血液信息化建设,实现献血人及家属信息、用血需求、血库存储等信息共享,并与医院医保互联互通,优化用血费用报销流程,加大公益性血站的政府投入,降低用血费用,提高用血报销比例,有效调配区域间血资源利用,减少血资源浪费。

  此外,我认为还要制定政策保障、推广择期手术自体输血技术应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对医院择期手术自体输血比例纳入考评机制,将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延长血液储存及人造血液新技术的积极开发。

  我国实施公民义务献血制度。相信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更多的人会行动起来,汇聚起来的涓涓热血,一定可以让爱充盈、让生命延续。

  编辑:苏州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