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典型案例】相城区检察院督促整治现制现售饮用水安全行政公益诉讼案
2023-04-11 14:46:00  来源:苏州市人民检察院

  【基本案情】

  居民小区直饮水又称现制现售饮用水,是通过水质处理器现场制作并直接散装出售的饮用水。现制现售饮用水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零售模式,给人们带来方便实惠,具有广泛的消费市场。2022年3月初,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责中,收到代表委员反映线索,称辖区某居民小区现制现售饮用水售卖机靠近集中垃圾房,机器设备破损、无人管养维护,造成消费者不便,带来饮用水安全隐患。

  【检察履职情况】

  调查核实 检察机关在评估线索后第一时间立案,并部署开展居民小区现制现售饮用水安全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经对辖区10余处居民小区集中摸排,发现居民小区现制现售饮水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公示经营主体相关信息。部分饮水机机身设备未公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水质检测及从业人员资质等信息。二是设备管养维护存在漏洞。部分饮水机产品破损。部分设备清洗消毒、滤材更换和定期巡查检测落实不严。三是涉嫌虚假宣传。部分饮水机机身张贴广告彩页,描述产品具有增进健康性能或者疗效作用。四是周边存在污染源。部分饮水机与附近垃圾集中房直线距离不足十米,带来水质污染隐患。

  督促整治 检察机关在实地走访、进行水质检测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同时,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现制现售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的通知》等规定,从经营主体资质、水质安全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角度入手,厘清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在此基础上,先后向有关部门发出4份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推动职能部门协同开展整治。经检察机关组织召开专题联席会议,相关部门共同研判法律适用,商定整改方案。

  相关职能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落实整改。一是摸清底数、开展培训。细化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节点,迅速摸排饮水机数量及点位分布。检察机关及相关部门联合组织专题培训,办案人员从事前选址进场、事中建立安全档案、事后完善举报投诉机制三个方面,现场释法说理进行风险提示,督促经营主体开展自查,引导企业规范经营。二是公示信息、落实制度。相关部门将信息公示纳入年度工作预算,统一推行信息公示栏,做到“一机一身份”。同时制定下发台账要求,明确经营主体应当落实定期巡查、清洗消毒、滤材更换和水质检测。三是监督抽查、督促整改。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督查,集中打击违规宣传、设备点位不合理、水质检测缺失和无“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等违法行为。四是联合普法、全民共治。利用“世界水日”“饮用水卫生安全宣传周”等时间节点,通过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培训、微视频、公众号等加强社会面宣传,提升消费者防范意识,引导全民参与监督。

  溯源治理 针对办案过程中呈现的现制现售饮用水行业前置备案不明、行政权责不清、水质检测标准缺失、处罚措施缺位等问题,2022年8月,检察机关通过政协委员上呈关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守护居民小区现制现售饮用水安全”的提案,建议完善立法,从根源上消除监管盲区。同年10月10日,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2023年立法计划建议项目调研论证会,对立法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深入研究,相关部门会同检察机关参与论证。

  【发布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安全,既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党委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新时期检察公益诉讼,应当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将解决百姓急难愁盼作为履职重点,及时回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本案中,针对现制现售饮用水等新业态呈现的监管治理难题,检察机关以“联席磋商+诉前建议+风险提示”等履职方式,推动构建“行政机关+属地政府+经营主体”多元共治格局,全力护航居民安全饮水“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畅通代表委员(议)提案渠道,及时呼吁立法填补规范空白,做好社会治理“后半篇文章”。通过延伸职能触角,依托新媒体加强社会面宣传,引导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实现公共利益保护效果最大化。

  编辑:苏州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