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魔鬼鱼
2016-12-27 16:57:00  来源:
   

  迷上休闲潜水以来,工资都被省下来砸进了海里,一点回声也没留下。虽说每次旅行都体力透支,但看着相机里留下的海底风光,不禁有“世之绮丽瑰怪常在于险远”的窃喜。

  这次国庆假期,我禁不住诱惑去马尔代夫船宿。经历了两次转机,终于来到马累。抵达这个蜜月圣地时,我和老公提着两大箱行李,装着可充气控制浮力的BCD,呼吸调节器、流钩、象拔等十多公斤装备,肩膀上还背着潜水鞋和脚蹼,一副狼狈相。船宿安排每天三潜,每潜从潜导做潜点简报到出水需要一个多小时,想在这个蜜月圣地美美走一遭的心情被磨得只剩下一颗与男潜水员拼全勤的汉子心。

  幸运的是,第三潜就看去了manta潜点Tela。那只是一处不高的礁石,礁石上有些零星的珊瑚和小鱼。潜导要求大家围绕着这个礁石趴在沙地上等待manta出现。这种叫蝠鲼的魔鬼鱼是潜水论坛里的明星,也是此行最大的目标。

  趴在沙地上等manta的这段时间正是练习中性浮力的好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在潜水中想要静止在某个状态是不容易的,需要保持不上不下的浮力,称为中性浮力,这种浮力的建立有赖于肺部气体的控制,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吸气和呼气的速度去控制自己的深度。这是潜水基本功,只有获得了良好的中性浮力,才不至于忽上忽下,也才能保护自身安全。因为水中压强大,十米深度时肺部承受两个大气压,二十米则承担三个大气压,我们平时下的深度主要在30米左右,一旦控制不好自身的浮力,肺部的突然膨胀是非常危险的。

  我扇动沙子和比目鱼玩捉迷藏,在碎礁石上找小海兔,不时还有些蓝底黄点的漂亮苏梅鱼在我臂弯处打转。就在满足于眼前的小风景之时,潜导的叮叮棒轻轻敲着气瓶,这提醒着我们,主角登场了。顺着大家的眼神看过去,三只manta回家了!

  虽然曾去过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几个潜点,也有了三十多瓶气的潜水经验,但这么大的家伙,还是第一次遇到。它们舒展着双翼,直飞过来,像三张巨大的菱形毯子拖着长长的尾线在空中翩然起舞,头侧那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和我印象中光滑的魔鬼鱼差别很大。它们是成年的manta,体宽大概六米多,胸鳍呈条状均匀地分布在腹部两侧。背部黑色,肚子上有几处斑点零星分布,这些斑点还是区分它们身份的证据呢!

  潜导告诉我们,manta是卵胎生,一胎只有一个幼子,属性接近于鲨。它们平时在水底栖息,有时也会上升到水面游弋,偶尔也会出个远门,因为特殊的身体构造,它们行动特别敏捷。“我一定让你们在船上看到它!”潜导信心满满。

  “船上?难道用钓的?”我嘀咕。潜导笑了,不置可否。两天之后他拉住我,悄悄说,“今天晚上看manta!”在这两天里,他说的鲸鲨和海豚群都出现了,因此,我对他口中的manta还是充满了期待。

  七点刚过,船工将船尾部大灯打亮,引来了大量浮游生物。这些最美味的食物引来的两只manta,它们到船边玩耍了整整五小时。它们翻滚着肚子在船边翩翩起舞,每一次翻转上水都张大一米多宽的大嘴将那些在海面肆意乱窜的浮游生物吞入口中,再将胸鳍翻起,把吞入的海水排出体外。停泊在同一片海域的其他潜水船也都打着灯“钓”manta,且都成功了。

  就在我们为此行的奇遇而欢呼的时候,一则标题是《浙江渔民捕获巨型魔鬼鱼,用装载机运上岸》的头条新闻刷爆了朋友圈。乍一眼看到图片上那条浑身是血的manta,眼泪差点流下来。它生长发育如此缓慢,拥有二十多年寿命,与人无害,它的器官也无太大用处,只有鳃耙有中医药用价值,且并没有临床依据。这样一只吨级的manta,最多也就只能卖个上千元。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被捕获的manta数量总计接近十万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九个品种的manta列入了“近危”及“易危”名单,作为潜水员,看到这样残忍的杀戮,我们不能被无力感打败,而应当以身作则地保护和宣传,哪怕势单力薄。

  人类去它们家中做客,尊重它们,不带去也不带走任何东西,这才是自然和谐的根本,也是我作为一个菜鸟潜水员对自己提出的要求。manta,很高兴遇见你,希望你们安然无恙。

  编辑:jcw_szjcy